我国积极推进区域工业碳减排

工业是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主要领域。我国工业节能减碳之所以取得显著成效,既得益于不断完善的顶层设计,也依托于针对不同重点领域形成的多维度、全覆盖的工业低碳发展体系。低碳技术是工业降低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重要推动力。“十四五”期间,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节点,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势在必行。


构建绿色低碳的工业体系,不仅是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必要手段,对工业可持续发展同样意义重大。近年来,得益于不断完善的顶层设计和针对不同重点领域形成的多维度、全覆盖的工业低碳发展体系,我国工业节能减碳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以来,我国多次就减排减碳提出目标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就包括“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部署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指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工业是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主要领域。2020年12月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显示,2019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1%,超过了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以钢铁行业为例,“十三五”期间,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总量年均增长不足1%,部分重点企业的碳排放强度已达国际先进水平。随着粗钢需求量的饱和,钢铁行业有望在“十四五”期间提前实现碳达峰。工业减碳尽管成绩显著,但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工业结构偏重、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高端绿色产品供给不充分、区域工业绿色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存在。“十四五”期间,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节点,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势在必行。


随着碳减排时间表的推进,各个领域碳减排路径也越发清晰。“十四五”期间需要加快推动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在供给端,提升能源清洁生产的能力;在需求端,发展能源低碳替代途径。除了能源产业以外,“十四五”期间为工业、交通、建筑等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的转型窗口。工业的重点将突出绿色制造,交通领域的关键在于实现绿色低碳交通方式,建筑领域要提升节能标准。


推动跨区域碳交易市场的构建完善,实现低碳政策创新。从我国工业碳减排的整体效能来看,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综合运用了指令型、激励型和参与型三类政策工具,基本囊括了工业企业低碳发展的要素需求、规范需求以及市场需求,对我国完成碳减排约束性指标发挥了重要作用。绝大多数政策工具给予工业企业低碳发展的要素需求与规范需求支持,要继续加大推进低碳市场化的力度。碳交易制度将会成为工业碳减排的重要市场型政策工具,可以在控制减排成本的条件下,有效抑制减排量和碳强度,显著提高工业能源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达到减排目标。跨区域碳交易市场新模式可以在黄河流域、京津冀区域、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珠江三角洲等区域深入开展,推动众多非试点地区积极开展低碳减排的具体规划、应对气候升温的方案、温室气体清单的编制、第三方核查监督机构和碳交易管理平台,促进实现区域协同减排。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培育低碳产业价值链,提高工业绿色竞争力。在单边贸易主义盛行和逆全球化的国际竞争环境中,我国必须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从全产业链的视角调整工业内部分工合作关系,主动提高工业产品的绿色化和高经济附加值,从容面对国际贸易壁垒和绿色标准,尽早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由于产业政策和资源禀赋的区域性差异,我国工业发展的空间梯次和时间跃迁特征明显,各区域因地制宜地选择产业结构变迁路线有助于提高区域协同减排效率。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已经趋于完善,创新活力明显,全面推进产业结构低碳价值链发展对于减排有明显的作用,应打造一批具有中国产业集群特色的智慧工业企业。中西部地区作为减排的重点地区,只有解决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错配的结构性矛盾,才能继续进行产业结构的深化改革。要加大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力度,出台政策引导企业减少高能耗产业的投资,淘汰高排放低收益落后产能,发展和推行新型市场化节能机制,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引导企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如服务业、文化产业等低耗能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产业的生产增长,加大对教育投入和人才引进的支出。同时,继续以减少工业碳排放为目标,协调三次产业间的结构,使产业之间相互适应,实现产业融合,充分发挥行业间的协同效应。


合理发展清洁能源,有序推进能源转型以实现能源革命。目前,我国传统能源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仍较突出。能源革命并非彻底放弃传统化石能源消费,而是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下,不断提高传统化石能源的用能效率和超低排放,逐步梯次化地调整能源结构。为此,要加速重构能源治理体系,大幅优化能源结构,积极推进能源消费、供给、技术、体制革命,加快清洁低碳化进程。要促进清洁能源的合理发展就要加快绿色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税收制度,从而提升可再生能源在市场价格中的竞争力。与此同时,推广清洁能源要考虑能源禀赋和用能模式的区域差异。


提高低碳技术创新质量,加强区域技术创新合作。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以及科技水平的进步,我国多项创新指标位居国际前列,科技创新能力逐年递增。目前我国减碳技术、零碳技术以及去碳技术等有关温室气体排放的清洁型技术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此外,随着区域空间关联的增强和经济互动愈加频繁,知识溢出与技术溢出现象逐渐明显,邻近区域间的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相互影响,但技术创新联动性不强,因此有必要加强区域间的低碳技术协作与创新合作意识,增加联合专利数量,实现低碳技术创新的联动作用。同时,要提供适当政策以驱动人才要素与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支持低碳技术创新的扩散并降低扩散过程的时滞性。通过综合运用政策引导企业低碳技术转型,鼓励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创新以推动能源革命进程的顺利进行。


杏体育